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5年“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办

作者: 时间:2025-10-21 点击数:

10月19日,2025年“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办。会议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邹至庄经济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承办。本次研讨会共有9位专家学者分享论文成果,来自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的八十余位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

研讨会开幕式由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主持工作)蒋冠宏教授主持,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周颖刚致开幕辞,他介绍了厦大经济学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的历史沿革与基本情况,对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期待本次研讨会能够促进专家学者以及与会师生间的深入交流和探讨。

论文报告阶段,来自复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暨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和厦门大学的9位专家分别进行了精彩汇报。


Inter-state Conflict and Trade: A New Empirical Approach

李志远  复旦大学教授

李志远教授的研究从历史视野出发,结合国际政治的研究视角,剖析了国际贸易对于国际冲突和地缘政治的可能影响,考察了1962-2014年间国际贸易对于国家间军事冲突的因果效应。研究显示,贸易增长将会显著降低国家间军事冲突概率,且该结论在不同的模型设定下保持稳健。行业层面分析表明,贸易一体化的“止战”效应在空运密集型行业、中技术或中等研发强度行业以及中间品贸易表现更为明显。


The Spill-back and Spillover Effects of US Monetary Policy: Evidence on an International Cost Channel

李瑶  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


与经典开放宏观经济模型的预测不同,李瑶副教授的研究利用微观层面的贸易数据发现美国未被预期的货币政策收紧将提高其进口价格的“溢出回流”效应。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一种新的“溢出”效应,即未被预期的美国货币政策收紧也会提高其他国家的进口价格。利用中国出口商的微观数据,研究发现美国未被预期的货币政策收紧使得中国出口商的财务流动性普遍恶化,从而提高其信贷成本,进一步推高其产成品价格,并最后通过贸易渠道传导至世界其他国家。


Labor Market Power and Migration

朱连明  日本大阪大学副教授



朱连明副教授的研究在空间框架下,对于企业在劳动力市场势力进行讨论。研究基于中国微观数据估计企业工资减价作为企业劳动力市场势力的度量,并由此发现有别于已有研究的结论:企业规模与其工资减价成负相关关系。研究构建了包含贸易与移民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通过引入企业层面扩展边际与区分本地与移民劳动力市场来解释如上特征事实。通过对潜在影响机制的考察,研究发现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对于重塑中国劳动市场的关键作用。


Moving Online under De Minimis? Import Tariffs and International Retail ECommerce

唐立鑫  暨南大学教授

唐立鑫教授的研究讨论了2018-2019年贸易战期间,在小额豁免规则下,美国加征关税如何重塑国际电商格局。基于大型跨境物流企业的包裹数据,面板回归结果显示 10% 的关税税率提高将会提升小额免税跨境电商进口约3%,而长差分回归结果显示该提升效应将为7%。该估计结果表明,贸易战使得美国的跨境电商进口提高了约5.3%-13.5%。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该效应在人口密度更高的地区表现得更强,但与该地区的收入水平或种族构成没有显著关联。


Incomplete Tariff Pass-Through at the Firm Level: Evidence from the U.S.- China Trade Dispute

贺骋远 厦门大学助理教授

近来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研究表明,美国进口商完全负担了进口关税上升的成本。贺骋远助理教授的研究基于利用美国普查数据进行分解发现,对于存续的企业-产品-进口目的国组合而言,关税冲击并未完全传导。先前研究观察到的关税完全传导,实际是关税传导与企业进口产品-目的地调整行为叠加的结果。此外,研究提出了适用各类异质性进口商模型关税的一阶福利效应表达式,并建立模型以解释固定进口成本、弹性外国出口供应以及大型进口商的议价权如何促成了上述结果。本文强调了企业异质性在关税冲击传导影响分解和福利分析中的重要性。


Processing Trade, Internal Geography, and the Employment

胡翠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胡翠教授的研究构建了一个详细刻画加工贸易政策特点的空间结构模型,分析了加工贸易的就业总量效应与分配效应。反事实结果显示,加工贸易在提升就业总量的同时,缩小了地区间的就业差距。此外,研究发现允许加工贸易产品内销会使得国内整体就业率提升0.3%,并降低地区间就业率差异标准差约7.7%。上述关于加工贸易就业创造效应的分析,为理解贸易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提供新视角。


Measuring 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 Risk: A Product-Granular Input-Output Analysis

莫家伟  北京大学副教授

基于国际采购模型,莫家伟副教授的研究发现投入品类复杂度和供应来源地多样度是影响产品层面国际供应链风险的两大关键因素:国际供应链风险与产品生产所需进口投入种类正相关,与其进口投入来源国数成负相关。利用中国海关数据,研究在hs-6位码层面构建了进口品依赖度、投入品类复杂度以及供应来源地多样度指标。基于该指标的实证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投入品类复杂度及供应来源地多样度对于产品层面国际供应链风险的影响。


Trade War, Nationalist Fire: Evidence from U.S. Tariffs and Social Media in China

包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包歌副教授的研究基于2018至2019年间中国主要社交媒体平台新浪微博的海量发帖数据,通过构建城市层面的对美情绪指标,量化分析了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网民对美态度的影响。研究显示,美国实施的关税措施显著加剧了中国社交媒体针对美国的负面情绪,这一现象在认证机构账号和有影响力的个人账号中均普遍存在。根据用户属性分析,将账号持有人划分为就业敏感型、技术敏感型和创新敏感型群体,发现就业敏感型用户对关税上调的负面情绪反应尤为明显。进一步的主题文本分析表明,涉及政治与财经类话题的讨论更易受到美国关税措施的影响。


Going Green with Industrialization: Assessing the Unequal Impact of Carbon Tariffs

谭艺浓  厦门大学助理教授

谭艺浓助理教授的研究考察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碳排放和全球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以及补偿机制的作用。结果发现,在没有补偿的情况下CBAM将显著扩大南北国家间的收入差距;若采取补偿机制,消费侧补偿虽能降低收入损失,但对绿色转型效果有限,而生产侧补偿则能同时减少收入损失和碳排放强度,有效加强全球脱碳进程;此外,研究还提出了一种基于等价收入补偿的公平分配规则,该规则能兼顾成本节约与国际协调,并且其碳排放效果至少不差于仅有CBAM安排的情形。

为继续探讨中国如何通过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同时推进国际贸易与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学术合作,本次学术研讨会继续沿用“小而精”的方式,紧扣“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中国贸易与产业发展”这一主题,报告人与现场老师同学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在活跃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 |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李毅煌

排版、责任编辑丨周梦娜

审核丨2025年“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学术研讨会组委会

Copyright© 2022 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厦门大学经济学院N座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lrli@x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