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国际经贸青年学者论坛第80讲顺利举行

作者: 时间:2016-12-07 点击数:

                 国际经贸青年学者论坛第80讲顺利举行

122日上午八点,厦门大学国经贸系主办的国际经贸青年学者论坛第80讲在经济楼A318顺利举行。本次有三名学者做客论坛,他们分别是来自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王子 助理教授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的孙楚仁教授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陆琳助理教授。讲座由经济学院国贸系陈勇兵教授主持,彭水军教授、陈雯教授、张明志教授、蒋冠宏副教授等师生聆听了这次论坛。

 

王子助理教授报告的题目是“Headquarters Gravity”。该论文通过建立一个多国的一般均衡模型,在传统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成本,刻画了跨国公司出口的成本与出口目的地同母国间距离关系,着重分析了跨国公司生产活动中的出口行为与出口目的地的选择,同时使用2001年中国的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数据库以及外资企业调查数据库相关数据并进行模拟,最终得到三个重要结论:第一,跨国公司的出口数量与出口目的地同母国总部间距离成反比,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向母国及周边市场出口;第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分支机构显著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出口,这是跨国公司外溢作用中此前被忽略的一点;第三,引入基于出口市场与母国间距离的市场成本重新考察贸易福利后发现,在传统模型中发展中国家作为东道国的福利被高估,相反发达国家的福利被低估。这一研究为进一步细化分解贸易成本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证据。

 

孙楚仁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贸易自由化、生产再配置与国民福利:个体异质性的视角”,文章针对目前异质性企业模型设置中存在的预设企业存在、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职业选择权及事后归因等问题,在Dixit-Stiglitz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遵循方法论个体主义和消除企业先验存在的异质个体国际贸易模型,并在该框架下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个体职业选择、行业生产率、工资和劳动雇佣以及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将通过选择效应导致进入个体选择做企业家的临界技能水平上升,从而带来国内市场企业总体生产率的上升,但与此同时,也会导致企业家出口临界技能水平的下降及相应出口企业生产率的下降。在总体收入差距方面,贸易自由化的结果难以确定,但数值模拟表明,贸易自由化将导致经济总体收入水平差距的下降,而个体异质性程度对总体收入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

 

陆琳助理教授报告的论文题目是“Trade Costs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利用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研究中发现中国各省的省际贸易不平衡显著存在,具体即富裕省份向落后省份的出口比重大于落后省份向富裕省份的出口;同时与这一现象并存的是中国各省间存在的收入不平等。基于上述两个特征事实,研究考察了中国各省的贸易成本与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关系。文章首先考虑建立了加总模型,在不考虑劳动力流动和不同行业出口的前提下,同时将各省视作独立经济个体,国内省际贸易与各省跨国贸易差异仅从贸易成本(地理距离)体现,在这样的假设下,构建并求解模型,可以发现,贸易成本的上升带来地区收入的下降,因此中国各省份的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与各省贸易成本差异有关。进一步对模型进行扩展,考虑不同行业的出口活动,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即不同地区相同行业的收入差距同样与其出口成本有关。各位老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积极讨论,最终,陆琳教授也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希望研究在行业层面以及考虑劳动力省际流动方面有进一步的突破与发展。

 

在论坛讲座过程中在场老师和同学就论文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提问,并进行深入探讨。三位学者就现场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回应。在场师生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三位学者为大家带来的精彩报告。

(作者: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张晓倩,张馨月。)

 

Copyright© 2022 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厦门大学经济学院N座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lrli@x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