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下午4:30,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迎在经院N301教室给经院师生报告了题为《IPCC AR5 主要结论及对国际气候谈判的影响》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彭水军教授主持,张少军副教授、包括国贸系硕博研究生在内的经院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
作为IPCC AR5(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5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的主要作者,陈迎研究员的专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IPCC的工作概况、IPCC AR5的主要结论、IPCC对国际气候谈判的影响。
在IPCC的工作概况部分,陈迎研究员简要回顾了从1990年至今共5次IPCC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发展历程,并对IPCC AR5的获取方式对现场同学进行了介绍。
随后,陈迎研究员分别对IPCC AR5 三个工作组报告内容的重点进行了概述。第一工作组报告(WGI)名为《科学基础部分》。在这一部分,陈迎研究员向同学们介绍了IPCC AR5关于气候变化的归因问题研究的最新结论:人类活动导致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半以上的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结论的可信度超过95%;21世纪末期及以后的全球平均地表变暖主要取决于累积二氧化碳排放。第二工作组报告(WGII)内容主要与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有关。陈迎研究员重点介绍了气候系统人为干扰的五个“关注理由”和八大“关键风险”,并指出,迭代风险管理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在对IPCC AR5第三工作组的报告(WGIII)共16章的内容进行概述时,陈迎研究员指出,WGIII和往年报告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第II部分突出了原先包含在技术性细节中的定性概念。此外,WGIII还在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减缓情景、基于温升目标的减缓路径的跨部门总和分析和部门分析、充分讨论延迟延缓行动的风险、评估各层面减缓政策等方面取得了总体进展。
在IPCC对国际气候谈判的影响部分,陈迎研究员认为,IPCC评估报告推动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进程,并就高排路径向可持续发展路径的转型、BECCS的可操作性、国际气候谈判背后复杂的矛盾、发展中国家谋求的公平与减排差距以及WGIII中与中国有关的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迎研究员认为,“在高排路径上的技术进步”作用较小,有关国家不仅要看到减排本身,从高排路径向可持续发展路径的转型才是根本。发达国家将发展中国家谋求的公平视为减排的“绊脚石”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建立一个公平的框架,气候问题才会有全球解决的方案。此外,陈迎研究员还指出,IPCC AR5包含了丰富的政治层面与学术层面的信息,值得同学们做进一步的了解与学习。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陈迎研究员回答了包括国贸系硕博同学在内多位现场同学的提问,问题涵盖了如何看待相关研究的学科交叉、基于消费或生产角度测度排放的区别、IPCC AR5对美国政府减排态度的影响、南南合作中与环境有关的投资等方面的内容。彭水军教授就IPCC AR5专家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专家比例及参与度等问题与陈迎研究员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相关研究的未来前景,鼓励在场同学积极投身到相关科研工作中去。讲座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刘杜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