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端荟萃 纵论企业全球化发展

作者: 时间:2014-06-04 点击数:

 

高端荟萃  纵论企业全球化发展

——厦门大学国际商务硕士(MIB)校外导师首聘仪式

暨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高端论坛在厦门大学隆重举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当今世界政局风起云涌,国际经济局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你想领略当代政要及企业家讲台上的风采吗?你想再一次被我国知名外交官的气场所震撼吗?你想知道当今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有何新动向吗?你想知道厦门企业在推进营商环境国际化方面有何新举措吗?你想知道从南苏丹政局变化如何管窥中国走出去面临的挑战吗?你想知道中国外贸的好日子是否到头了吗?别再犹豫,你想知道的,厦门大学国际商务硕士(MIB)校外导师首聘仪式——暨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高端论坛都会一一为你解答!

 

  201463日下午2:30,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承办的,厦门大学国际商务硕士(MIB)校外导师首聘仪式——暨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高端论坛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N402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的目的旨在当今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全球市场需求不振、企业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下,研讨中国企业,尤其是厦门企业应该如何坚持“走出去”的全球化发展道路,不断发掘商机、开拓国际市场,并为进一步培养知悉国际商务发展动态的高端商务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本次论坛首先举行了厦门大学MIB校外导师首聘颁证仪式。本着培养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的高级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目标,厦门大学MIB首批聘任了9名国际商务领域的学者型领导及企业高管作为校外导师,以“双导师制”的方式帮助MIB学员提高国际商务实践技能,这是厦门高校中首次提出的一种创新性高端人才培养方式。所谓“双导师制”,是厦门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创新型培养模式,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其中,校内导师,注重增强学生的学术造诣,校外导师,旨在提升学生实践素养。

 

 

何福龙:企业全球化战略思考

 

主题演讲环节,厦门国贸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福龙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发表了“企业全球化战略思考”的演讲。

微观层面,员工入股能更好地提升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工作积极性。对海外子公司应该实行有效管制将“黑屋子”变成“玻璃房”,明确权利义务。财务方面,必需权责明确,财务是企业管控的关键。经营上实行授权制,有的放矢。此外,海外公司还应对海外文化有很深的理解。母公司应该正视包括宗教冲突、生活习惯等各种文化差异。国贸集团经过三年的探索,发现华人文化未必适合通用全球。例如,中国人讲究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在跨国企业管理中,也应做到,疑人不用,用人还得疑。

宏观层面,中国跨国企业必须注意三点。第一,必须高度关注国际政治生态,有效应对各种贸易壁垒。例如美国政府对我国光伏实行的制裁。发达国家既害怕中国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相当轻视我国的创新能力,其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存在广泛的压制。第二,始终不忘中国改革的红利。中国跨国企业不一定总需要在国外寻找机会,中国内地,比如上海自贸区在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也能为国内企业提供广泛的便利。第三,关注行业趋势,插上金融和互联网的翅膀。将金融业与互联网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紧跟时代潮流,会取得前所未有的良效。

 

 

王琼文:推进厦门企业营商环境国际化

 

 

厦门市会议展览事务局局长、厦门市商务局副局长王琼文发表了题为“推进厦门企业营商环境国际化”的演说。

王琼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目前厦门营商环境国际化的背景与意义。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新时期中央仍会进一步促进对外开放。中外企业必需以“互利共赢,开放包容”作为立足点。同时,中国企业应把握竞争优势,实现独立自主,在国际市场把握主动权。促进厦门营商环境国际化,有利于提高厦门的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形象,促进经济转型,提升产业软实力,也是发挥海西龙头示范作用的关键步骤。

厦门凭借良好的人文环境,广泛的侨台资源,地理位置优势,飞速发展的开放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目前已成为中国投资环境六强城市之一。但同时,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禀赋不足,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产业结构不完善,投资环境国际化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那么,该如何推进厦门营商环境国际化呢?第一,推动厦港澳台间贸易。第二,在全省率先进行商事制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服务业等资源优势,完善政府服务职能,主动融入二十一世纪东盟海上事务合作,加快高端国际商务人才的教育,如厦门大学MIB人才培养项目。

 

钟建华:从南苏丹政局变化看中国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中国驻南非前任大使钟建华以自己长期在非洲开展的工作为切入点,谈论了“从南苏丹政局变化看中国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钟建华坦言,自己已将百分之九十的工作精力投入到了南苏丹的工作中。在面对政治动乱时,我国人一惯的做法是三十六计走为上。但南苏丹油田的情况更为特殊,人员撤离后,得把油田和油管清理干净,费事费力,油田停工对两国经济也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更加危险的时刻,如何用更加创新的方式维护双方的利益,就成为了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跨国企业也是一样,在贸易过程中,必需兼顾各方,顾全大局。我们国家在帮助非洲发展的同时就是在开拓商机,开拓自己的机会。当然,所有的走出去战略都面临着风险,都有着文化、语言、环境功能、政府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一大批有勇气、有智慧、有谋略的企业家,让中国的经济发展能真正地走出去。

 

沈丹阳:中国外贸企业好日子到头了吗?

 

最后,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纵观中国外贸发展历史,就“中国外贸企业好日子到头了吗”的话题,提出了独到见解。

中国外贸其实过了很长时间的“好日子”,在沈丹阳大学毕业期间,也对国际贸易企业,包括当时刚成立的厦门国贸集团心向往之。机缘巧合的是,自己最终进入了中南海,只是工资远不如外贸公司的员工。进入八十年代,中国国际贸易环境开始走下坡路。几乎每年都出现贸易逆差,使得国家不得不通过旅游等服务贸易拉动外需,许多外贸行业还得依靠政府补贴生存。九十年代,国家将经营权下放给企业,贸易逐渐实现顺差,形势开始好转。

2000年以后,中国宏观和微观外贸环境均已大有改观,长期保持外贸顺差,华为等民营企业得到飞速发展。中国外贸出口总额跃居全球第一。

那么,经济如此快速腾飞的关键秘诀是什么呢?答案是,改革、开放、促增长。其中,改革包括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包含对内和对外的开放。

最后,沈丹阳指出,未来,至少在2020年以前,由于稳健的GDP增速,贸易总体平衡略有顺差以及外贸结构的不断优化来看,中国外贸宏观层面的好日子不会到头。但从微观角度看,企业的压力会因为竞争加剧而增大。

 

本次厦门大学国际商务硕士(MIB)校外导师首聘仪式——暨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高端论坛通过邀请多位重量级嘉宾研讨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机会与方向,以及极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精彩演讲,坚定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的信心,是一场难得的学术盛宴。

 

Copyright© 2022 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厦门大学经济学院N座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lrli@x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