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3月30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武力超博士和日本神户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杨曦博士做客“国际经贸青年学者论坛”。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的部分教师及高年级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论坛。
上午8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武力超博士做了题为“空间集聚是否总是促进经济增长:基于不同假定条件下的重新思考”的报告。本次论坛由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彭水军教授主持。
武博士首先简要介绍了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武博士指出,增长与空间集聚的关系与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基于之前的研究,本次报告围绕经济政策对此关系的影响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探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的制度因素以及区域因素的差异是否会对这种关联机制造成显著的影响。
武博士随后介绍了模型的主要思路和基本结论。报告基于全球85个国家1995-2005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了国家内部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报告分别选取了表征空间集聚水平和政府治理水平的度量指标,采用横截面OLS和系统动态GMM的估计方法,主要关注空间集聚变量与收入以及开放程度之间的动态关系。同时针对不同的假定条件以及具体的分组研究进行全面的验证和分析。研究结果支持了“威廉姆森假说”(Williamson hypothesis),表明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集聚的好处将被削弱,国家在经济增长和区域公平之间的权衡可能会逐渐失去相关性,在最贫穷国家实施抑制集聚的经济政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此外,开放程度在人口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中有负向效应。
武博士最后指出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国家的空间集聚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不断下降,甚至转变为负向影响。该报告的研究意义在于:对于发达国家而言,重要的任务在于如何在整体集聚趋于饱和的状态下刺激地区内部的溢出效应;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处理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策意义。
报告在现场引起了热烈讨论,在座师生就该研究中模型的设定和城市化率指标的选取等提出了问题及建议,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上午9点30分,日本神户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杨曦博士为国经贸系师生作了题为“Occupational Choice and Income Inequalities under Regional Integration”的报告。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系主任张明志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
杨曦博士与参加讲座的师生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分析的是市场规模大小及地区经济一体化对劳动力市场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的出发点是区域贸易自由化会影响不同市场内部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并改变不同就业群体的收入。给定地区市场规模差异,分析了各个地区内部个人职业选择的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种职业选择如何影响地区层面的收入水平和地区的生产率。杨曦博士通过建立一个一般均衡模型,在一个个人职业选择及地区贸易的框架内,分析了地区市场整合如何影响地区间的收入差异,并对各个地区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收入差异产生影响。报告最后分析了职业选择如何作用于地区内部的收入不平等以及贸易自由化对收入不平等所带来的影响。
杨博士的研究发现,地区市场潜能指数直接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在人口规模较大的市场,潜在企业家经营销售产品时获得的利润较高。因此,个人职业选择过程中,成为企业家所需的才能要求较低。但是,由于企业集聚的作用,较大地区的总生产效率也会较高。报告接着表明,给定地区人口规模的差异,职业选择会带来地区市场潜能指标的内生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影响收入不平等指标。地区收入不平等与地区贸易一体化程度间呈现倒U型关系,说明了贸易自由化对地区市场潜能的变动造成不对称的影响。
杨博士进一步阐述,报告根据职业选择的设定,分别考虑了组内收入不平等指标及组间收入不平等指标。前者考虑的是地区内部所有个体间的收入分配情况,后者则考虑企业家内部的收入差异。结果表明,市场潜能指数与地区内部的组间收入不平等指标间呈现正向关系,因此人口规模较大的市场,在地区总生产率更高的同时,还会面临更高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市场潜能及规模大小不会对企业家内部的收入差异产生影响。给定市场人口规模的外生差异, 贸易自由化通过影响市场潜能变化的大小,作用于地区内部的收入不平等,最终地区间的组内收入不平等指标差异与贸易自由化程度间也呈现倒U型关系。报告最后发现,贸易自由化总是带来人均福利水平的提高,说明价格下降对福利的影响其主导作用。
报告结束后,杨曦博士与现场的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至此,国际经贸青年学者论坛50、51讲圆满结束。
(国经贸系 郑晖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