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周年系庆访87级系友许晓曦先生
记者:陈杨
许晓曦,男,中共党员,1969年11月出生,经济学博士。1991年7月起在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历任部门经理、公司董事、总裁助理、副总裁,曾获“全国外经贸系统劳动模范”、“厦门市劳动模范”、“厦门市证券期货业先进工作者”称号。现任公司董事、总裁。
记者:许学长,您好。在母系建系60周年之际,很高兴能够邀请您做一次专访。作为国际经贸系的系友,能不能请您为我们讲述一下您当时的大学生活?
许晓曦:我是1987年进入厦门大学的,1991年毕业。我入学的时候,我们系并不叫
国贸系,而是叫外贸系。国贸系的名字是在我临毕业的时候才改的。在当时,国贸系的入学分数线在厦门大学是数一数二的。据我了解,现在国贸系的入学分数线仍居厦门大学各院系前几位。国贸系的学子都以自己为“国贸人”而感到自豪、骄傲。
记者:当时有什么课余活动吗?
许晓曦:我当时的课余活动就是泡图书馆,参加体育锻炼,并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当时系里面还有两本刊物,一本是《外贸人》,一本是《信风》。《外贸人》集中报道我们系的动态情况,和同学们的一些业余文章。而《信风》则是刊载一些专业性的文章。我当时曾负责这些刊物的编辑工作。
记者:能谈一下当时老师的情况吗?有没有哪位老师给您留下较深的印象?
许晓曦:国贸系的老师都学识广博,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学生也是认真负责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魏嵩寿老师。魏老师当时年纪也挺大了,但是仍然坚持在讲台上为我们授课。
记者:您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大学的。我们知道那是一个各种观念思想相互冲击的时代,您能说说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念大学呢?
许晓曦:在那个时候,高考已经恢复10年了。社会上对知识也越来越重视,对知识的需求也高涨起来。应该说,念大学是当时许多年轻人的梦想。我是保送上的厦门大学。进入厦门大学,进入国贸系后,我发现这里人才济济,自己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和学习的动力,同时我也很享受这里的学习氛围。
记者:接下来,我们换个话题。我从厦门国贸集团的公告中看到,您是国贸集团高管中最年轻的,可谓年轻有为。我想很多学弟学妹也很想知道您的工作经历,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
许晓曦:我是毕业后就分配到厦门国贸,因为专业对口嘛。我一开始是从见习业务员做起的,然后是业务员、部门经理,接着是子公司总经理、集团公司董事、集团副总裁、常务副总裁、集团总裁。我觉得无论做任何工作都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个台阶。厦门国贸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厦门国贸一直宣扬的是“大舞台,大学校,大家庭”理念,尽量为个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厦门国贸注重的是每一个个人的能力和贡献大小,尽力使每个人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
记者:我知道您在工作之余还回母校取得了博士学位。为什么您会有学习深造的想法呢?
许晓曦:我是在工作了几年后回到厦门大学继续深造的,先是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2000年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又修读EMBA课程。我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学习,我可以在宏观上研判整体经济形势,在微观上加强企业管理。这些都对工作有很大帮助。
记者:现在很多同学都在忙着找工作。他们在具体选择上有时面临着大企业和小企业的抉择。在大、小企业的选择上,您能不能谈谈您的看法?
许晓曦:我是比较倾向于鼓励同学们毕业后先进入大公司的。因为,大公司有一整套规范的制度、流程,商业气氛浓厚。一般来说,大公司起点高,能给新员工提供广阔的视野和舞台,给予新员工足够锻炼的机会。即使同学们今后再出来自我创业,也很有帮助。
记者:每年暑期,厦门国贸集团都会在我们系招聘实习生,其中部分还能转为正式员工。您能评价一下国贸人在厦门国贸集团的表现吗?
许晓曦:厦门国贸集团与国贸系建立了实习共建基地,因此每年都会在国贸系招收一些实习生。据反映,国贸系的学生素质都比较高,外语能力较强,谈吐大方,具有较强的外向型交往能力。
记者:有什么不足吗?
许晓曦: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可能都是些大学生共性的缺点吧。
记者:今天是母系的60周年生日。您能不能对母系以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呢?
许晓曦:国贸系除了原来的国际贸易学科之外,现在又新增了世界经济专业,我觉得这是国贸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这次合并能够扩大我们的师资队伍,实现强强联合。过去,我们的教学更多地注重微观方面,对宏观经济形势关注不多。这次合并能够使得我们能够平衡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使学生不仅能学会商务实务知识,还能学会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此外,从企业用人角度说,我建议在教学中仍要加强实务操作的力度,多和企业互动、共建。最后,我衷心希望我们系能够越办越好!
记者:今天的采访就到此结束。再一次感谢许学长接受我们的采访。
(本文根据许晓曦先生采访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