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彭水军教授与张文城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博士后)、孙传旺副教授合作发表在《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上的论文《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入选《世界经济年鉴2016》“世界经济统计学2015年十佳中文论文(TOP10)”。该文系彭水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此前,该成果已获得全国国际贸易研究最高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第十九届)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在该文中,作者指出:在生产分散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生产与消费活动普遍存在跨国界的地理分隔。一国可以通过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来满足国内消费与投资需求,同时把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留在出口生产国。贸易对能耗与碳排放的这种国际转移效应显著影响着进出口国的生态环境及其相应的排放责任。该文研究表明,1995-2009年期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和消费侧碳排放均出现大幅的增长,但生产侧排放显著高于消费侧排放,而且“入世”后二者差距呈迅速扩大趋势。中国有32%左右的生产碳排放服务于国外最终需求,尤其是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最终需求, 存在突出的“发达国家消费与中国污染”问题,而中国消费侧排放主要发生在国内。从变化趋势来看,研究期间,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由国内最终需求规模的增长和生产部门投入结构变化带来的,而国内生产部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则是有效抑制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但这种抑制作用近年来有减弱趋势。同时,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前向产业关联、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最终需求来源地结构的变化及其需求规模的增长也是导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对于国际碳排放责任分配和国内节能减排、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世界经济年鉴》为中央级期刊,创于1979年,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该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刊自2015卷始设“最佳论文”栏目,以评价当年“世界经济学”及各子学科十佳中文论文和十佳英文论文。所有候选论文均刊载于顶级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各论文评分基于专家投票(权重0.3)、文献引用(2015-16,权重0.7)和刊物影响因子计算而来。
(经济学院科研管理部 刘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