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9日下午,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国家级领军人才陆毅莅临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并以“高质量学术论文发表与学科建设”为主题在A318教室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本次学术交流由国际经贸系主任彭水军教授主持,陈雯教授、陈勇兵教授、杨权教授、陆闻卓助理教授、徐扬助理教授等众多国际经贸系师生参加了本次座谈活动。
陆毅教授首先谈到了国际贸易学科当前论文发表的现实状况,中国学者在JIE等国际期刊上每年都能发表10篇左右的论文,其中国际贸易方向的占60%左右,这充分说明了国际贸易学科在国际发表上仍然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方法已经开始逐渐出现了变革的趋势,从简约式的因果识别策略逐渐过渡到了结构式的量化模型研究,无论是英文五大顶级期刊还是JIE等专业性领域的论文在方法论上越来越看重结构模型的使用,其中静态的结构模型框架已经逐渐成熟,动态结构模型的框架还在不断地发展,未来的研究趋势将是简约式的因果识别策略结合结构式的量化模型。陆毅老师之后提到了简约式估计的缺陷即缺少新的数据或政策冲击来研究新的问题,而且简约式估计的结果对政策建议的提出并不具有充足的参考意义。基于因果识别策略所研究的政策冲击只能代表局部均衡结果,无法研究政策冲击对对照组产生的外溢效应,所以需要通过一般均衡模型利用结构式方法估计参数并进行反事实研究才能正确估计政策冲击的实际影响。
陆毅教授之后又对博士生的学术论文发表与研究规划提出了中肯的建议。陆毅老师认为现在的博士生首先需要扎实地掌握研究方法,然后再通过大量地阅读前沿文献来确定研究问题,最后再根据现实数据来研究问题背后的逻辑机制。陆老师在清华大学开设了方法论的课程,分为两个学期分别教授结构式的量化模型方法和简约式的因果识别策略方法,为高年级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未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陆老师随后又提到了应该如何写好一篇论文的导论。由于读者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读懂一片篇幅较长、模型较复杂的论文,所以陆老师建议年轻学者在导论部分先明确研究的问题,然后再凸显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最后再根据前人的已有研究阐述自己对这个研究问题所做出的边际贡献。
在提问环节,陆毅教授与国际经贸的师生就学科建设、博士生培养以及实证研究中企业加成定价的测算、变时点双重差分方法的识别策略等问题交流了看法。陆毅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尤其是对当前国际贸易学科前沿方法进行了全新的梳理,让在座的师生深受启发。伴随着老师学生们的热烈掌声,此次讲座顺利结束。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朱治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