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学术   >   系讲座   >   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博士论坛

世界经济博士论坛-----ECFA与两岸经贸合作机制

作者: 时间:2010-05-13 点击数:

世界经济博士论坛:ECFA与两岸经贸合作机制

 

厦门大学世界经济博士论坛第三十五讲“ECFA与两岸经贸合作机制”于511日上午9:00在经济学院B302举行。本次论坛由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梅波教授主持,报告人为世界经济研究中心郑建军副教授、杨权副教授和博士生熊爱宗、范晓、吕朝凤、熊妍婷、郎建燕。

论坛第一阶段是对ECFA及其早期收获计划的讨论。首先熊妍婷博士生介绍了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基本情况,包括ECFA的基本涵义、ECFA的发展过程、ECFAFTACEPA的相互关系以及两岸各界对ECFA的态度,叙述了ECFA的相关背景、基本性质和可能内容、大陆和台湾为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重大事件以及各界对ECFA可能产生效应的分析。熊爱宗博士生接着对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与早期收获计划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ECFA作为一种框架协议,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阶段性特征,而早期收获作用关键,可优先选择两岸互补性强、对两岸获益较大的行业进行,也可以考虑两岸自由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先期合作,同时为照顾到台湾经济的一些具体情况中国大陆在ECFA下可做出适当的让步。而在闽台合作的基础上,可以优先开辟海西(福建)作为ECFA的先行先试区域。

论坛第二阶段是对ECFA宏观经济效应的分析。郑建军副教授分析了ECFA与非ECFA对台湾投资的挤出入效应,通过比较得出三点结论:ECFA与非ECFA相比,对台湾在岛产业投资活动具有正面影响;ECFA通过市场一体化效应、贸易自由化效应和信心效应提振台湾在岛产业投资活动,并促进台湾的产业升级;最后结合海西,得出签署ECFA对台湾产业投资活动有正面影响。之后吕朝凤博士生借鉴东南亚在1992年前后经济合作进程的经验,通过研究台湾与福建的经济波动,指出海西地区(福建为主体)与台湾地区的经济周期总体上看是同步的,从而得出构建ECFA,推动两岸经济合作进程,可以促进两岸经济发展的平稳性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论坛第三阶段是ECFA对两岸具体产业及企业发展影响的分析。杨权副教授认为“与金融市场准入相关的议题”和“两岸货币兑换和清算机制”是当下推进两岸金融合作所必须考虑的,也是ECFA及其早收清单磋商谈判的重要议题;接着他分析了ECFA的金融业早收区域问题,认为“ECFA+早期收获”模式与面向台湾的“金融特区”模式是较为可行的选择,两种选择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金融试验区中获得统一,在“早期收获”安排上,建议以金融服务贸易“早收区域”代替“早收清单”;最后,文章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ECFA金融业早收区域的具体举措。郎建燕博士生则从货币兑换和清算、金融机构互设、大陆中小台资企业融资问题、金融监管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两岸金融合作的历程,指出建设海峡区域金融中心具有必要性并具备政策支持基础及现实基础,最后对构建海峡区域金融中心提出了相关建议。范晓博士生重点考察了ECFA的签署对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他将台湾中小企业分为台湾岛内中小企业和台资中小企业,然后分析ECFA的签署对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及其在两岸间投资布局的影响,最后提出促进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包括利用好两岸ECFA中包含的早期收获机制,完善台湾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服务环境等。

最后,庄宗明教授对报告内容给予了精彩点评,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指导性意见。此次论坛报告内容聚焦于ECFA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影响的研究,是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进行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大问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Copyright© 2022 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厦门大学经济学院N座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lrli@x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