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贸青年学者论坛第79讲顺利举行
11月18日上午8点,厦门大学国经贸系主办的国际经贸青年学者论坛第79讲在经济楼A201顺利举行。本次做客论坛的是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祝坤福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卫瑞、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张文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刘丹副教授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李嘉楠助理教授。讲座由经济学院国贸系陈勇兵教授主持,陈雯教授、陈爱贞教授、杨曦助理教授、王璐航助理教授、林淑恒助理教授、李锴助理教授、梁雅雯助理教授、金昊助理教授和其他厦大经济学科的师生聆听了这场讲座。
首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祝坤福副教授汇报题目是《全球价值链下增加值分解与RCA重构》。该文根据全球价值链下“所见非所得”的生产特点,立足增加值要素来源的视角,构造了反映真实利得的新比较优势指数。相比传统的比较优势指数,新比较优势指数更能反映一国的真实实力,客观测算了一国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禀赋优势。在此基础上,祝坤福老师进一步利用乘法分解,利用垂直专业化、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构建了连接新比较优势指数与传统指标的纽带,为更加深入地理解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传统贸易统计口径的不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卫瑞汇报的题目是《全球价值链中的碳排放责任分担:基于价值俘获视角》。该文结合“谁受益谁埋单”和“有能力者付费”的思想,提出了“价值俘获者责任原则”,根据全球价值链参与者在最终产品生产中俘获的价值份额承担相应的碳排放责任。基于WIOD数据库和MRIO模型,本文测算了58835种最终产品的碳足迹和各国国家(地区)对每种最终产品的价值俘获,并根据“价值俘获者责任原则”,重新分配各个国家参与每种最终产品需承担的碳排放责任,加总得到各国的“价值侧排放”。研究结果显示,主要经济体的价值侧排放量与“污染者付费原则”下的生产侧排放存在显著的差异。1995-2009年期间,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累积价值侧排放量分别比各自的累积生产侧排放高7.6%、24.4%和30.9%;相反,而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的累积价值侧排放量分别比各自的累积生产侧排放低19.2%、28.7%和12.8%。
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刘丹副教授所报告的题目是《FDI and Urban Inequality: Evidence from Chinese Cities》。该文从中国127个城市的数据来研究FDI和城市中的工资不平等现象。通过建立计量模型研究FDI对中国127个城市的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差距的影响,通过选择工具变量:基督教的渗入程度即加入教会学校的学生数量,以此来克服由于地理位置导致的内生性。本文通过控制地理、年份、距离等因素,发现FDI对一个城市的技术工人的工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最后来自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的李嘉楠助理教授作了报告《The Law of One Price: New Evidence from China (1997-2012)》。本文通过考察1997-2012年的中国172个城市的207种产品的月度数据,检验中国市场整合度和离散度,价格越相似则市场整合度越高。通过采用MC-CCG计量方法,并首次采用second-generation panel unit来评估短期市场整合度。文章发现中国的市场整合度在2004年以后是在不断加强的,并且贸易政策只能在短期部分替代国内的市场竞争政策,中国的市场整合度还不完善需要更进一步的改革,短期的价格离散并不能扭转长期的市场价格收敛。
在每位嘉宾报告的过程当中,整场讲座讨论氛围良好,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针对报告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嘉宾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解释。最后,参加讨论的各位师生在对演讲嘉宾的热烈鼓掌和赞许当中结束了讲座。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袁凯华、王利杰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