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6日下午4点30分,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埃默里大学经济系教授赵蕊在南强二204给经院师生做了题为“国际贸易前沿:多边贸易模型”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张明志教授主持,彭水军教授、郭其友教授、龚敏教授、张定忠副教授和张少军副教授等众多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多边贸易模型是开放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其思路是同时考虑多个国家的贸易情形。赵蕊教授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入手,详细讲解了双边贸易理论到多边贸易模型的研究思路及成果。
赵蕊教授首先介绍了Dornbusch, Fischer and Samuelson (1977)的“两个国家、一种生产要素”的连续商品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本质来源于相对价格的差异,而非绝对价格的差异,其发生取决于相对价格与相对生产率的比较。主要结论有:一国出口相对生产率大于相对实际工资的产品;相对实际工资不变,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出口更多种类的产品;劳动力丰裕的国家,也将出口更多种类的产品。 多要素扩展(multifactor extension)模型中,尽管函数形式不同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但单一要素模型的主要结论仍适用于多要素扩展模型。不足之处在于,该理论仅用于解释双边贸易,而无法解释多边贸易。
赵蕊教授之后讲解了Eaton and Kortum (2002)的多边贸易模型,思路是用概率方法来描述消费行为。假设一国生产率是多次试验中随机抽取的最好生产方式,并建立生产率、投入成本、贸易壁垒与价格间的函数。该模型假设了一国从他国进口所有产品的价格分布,通过模型构建和相关推导,结论表明:多边贸易模型中,一个具有较高生产率、较低投入成本、较低贸易壁垒的国家出口较多种类的商品,直至出口商品的价格分布与该产品进口国的总体价格分布相同时,贸易不再发生。对相关结论进行变换,得出了与“引力模型”类似的形式。该模型可采用多边贸易数据进行经验研究。
在问答环节,部分师生对贸易发生原因、福利测算、数据以及结论的准确性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赵蕊教授一一予以耐心解答,讲座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谢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