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7日上午10:10,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翟林瑜教授在集美一103教室给经院师生做了一个关于“中国股票投资者的投机偏好与处置效应”的主题演讲。本次讲座由彭水军教授主持,郑甘澍教授、郭晔教授等参加了本次讲座。
翟教授一开始就向大家抛出了4个问题:1、你在股市中是赚钱还是赔钱?2、你一般持股多长时间,三个月以内或者半年以上?3、你喜欢买流动性高但价格贵些的股票,还是喜欢买流动性低但价格低些的股票?4、同一行业的两只股票,一只涨了,一只跌了,你会卖掉哪一个?然后翟教授从这四个问题总结出了股市中的两种非理性行为偏好:一是投机偏好。股市中可能只有10%左右的交易是真在的投资需求,90%左右是投机行为,凯恩斯用“美人投票”对股市中的投机行为进行了比喻。二是处置效应。人们对账面盈利和亏损状态的风险持有不同的态度。盈利时人们的风险规避度高,会急于卖掉股票,而亏损时风险规避度低。接着给出了投机偏好会缓解处置效应报告假设,并用中国某券商提供2003年1月2日到2006年8月31日的个人投资者上证A股交易数据进行了假设检验。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计量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1、样本时期内的中国股市存在较高的投机偏好和处置效应。2、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整体是亏损的。3、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相反,中国短期投资者比长期投资者的收益更好,投机可能不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4、投机偏好高的投资者会迅速止损,以缓解处置效应。在问答环节,郭晔教授认为2005年5月19日到2006年8月31日这段时期的中国股市样本较为特殊,应该做一些稳健性处理。彭水军教授也对样本区间的特殊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郑甘澍教授对佣金制度的变化是否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与翟教授进行了讨论。有的同学提出了IPO的问题,翟教授对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也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理论与实战心得。
讲座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