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首届)国际经贸青年学者论坛”纪实报道之三
12月26日下午1点10分, 1号会议室分会场的主题发言包括两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是关于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领域的专题研究。由南京大学于津平教授主持,他指出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在技术进步领域都取得了卓著成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贸易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并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索,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南开大学博士后周燕从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来源入手,分析了技术进步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分析中国各行业R&D的投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大小,总结出了本国研发投入是影响该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因,国际研发投入则通过国际溢出等途径作用于国内技术进步。南京财经大学顾学宁副教授就国际金融危机问题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金融危机实质上乃人为造成,其根源来自中国,即由中国生产性过剩引发的世界产能过剩,他还提出中国应思考其作为世界大国应该提供何种产品等问题。华中科技大学郭庆宾博士将进口贸易、FDI与ODI三条物化形式的溢出领域结合在一起,借助动态面板模型研究国外R&D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动态溢出效应,并将中国各省市分成东中西三部分考察溢出效应在不同区域的差异,他指出必须首先依赖自身技术进步,同时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借助国外R&D的溢出效应加快发展我国技术领域。
第二个单元是有关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贸易结构变迁的专题研究,由厦门大学黄梅波教授主持。本单元发言的专家学者分别是南京大学国经贸系于津平教授、武汉大学李卓教授、中南财经政大学陈勇兵博士以及天津财经大学王荣艳博士后。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转型任务艰巨,考察在此背景下我国金融等领域如何进行改革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于津平教授就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可行性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应当立足中国现实,以市场化和全球化来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李卓教授就美国的金融救市计划进行了理论探索。陈勇兵博士以中国为例考察了金融控制、财政分权与FDI流入之间的关系,由此总结了中国目前外部失衡的原因,并强调应关注我国的内部制度缺陷,解决好金融发展问题和地方政府考核转型问题。王荣艳博士后就东亚地区生产服务业是否同制造业一样发生了制度升迁问题对东亚地区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变迁进行了研究,得出金融、专业技术、通讯等服务业产业转移明显,东亚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各单元主题发言结束时的提问与讨论阶段,与会的学者积极发言提问,各位专家学者对提问积极应答,会场学术氛围十分浓厚,充分彰显了此次论坛的学术交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