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学术   >   学术动态   >   正文

“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理论研讨会会议报道(一)

作者: 时间:2010-10-31 点击数:

 

 

开幕式后,“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理论研讨会正式开始。第一场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世界经济学会顾问杜厚文教授主持。

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余永定教授做了题为“后危机时期的美元和中国面对的挑战”的开场发言。余永定教授分析指出居民收入增长停滞,收入分配、财富积累差距扩大是造成美国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危机后美国私人储蓄攀升,而政府又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在导致美国赤字不断增加,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的同时也使美元持续走低,对中国外汇资产造成巨大损失。基于此中国应该从考虑人民币是否升值转移到考虑是否继续增持外汇储备。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黄益平教授对余永定教授的发言进行评论和补充。他提出目前应关注可能发生的全球货币体系改革,特别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时对目前人民币汇率争端提出三点建议:改变中国经济增长过快但汇率保持不变的现状;扭转经常项目巨额顺差;采取综合性手段,例如突出民意的作用。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黄海洲教授就“美国经济低迷何时休”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全球对危机的讨论与反思仍在继续,美国经济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但会经历多久的衰退与通缩,答案是不确定的。这个问题可以从美国经济结构、货币政策取向、未来通胀水平三个方面来分析。他认为美国经济复苏之路虽然不平坦,但考虑目前美国的世界经济地位、美元储备货币地位、美国在体制、市场、人才与科技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美国的复苏前景也并不悲观。最后黄海洲预测如果美国通胀从3%上升到5%,美国经济复苏时间将由5年缩短为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明对上述发言总结出三点启发:一是对美国经济短期低迷与长期乐观的认识;二是美国经济低增长是不确定的,通过人为地提高通胀率可缩短衰退时间;三是与中国相比,美国在人口、资本、创新等方面都值得中国学习。此外他还就发言提出三点评论:美国中期通胀不可避免;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美元还会持续走低;中国面对未来持续的资本流入,在货币财政政策以及资本管制方面应该如何应对。

冈崎久实子教授发表了题为“向市场化发展中的中国银行体制改革所面对的挑战:根据日本金融自由化经验的一个考察”的主题演讲。作为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日本学者,冈崎久实子用对中国银行体系改革以及2002年以来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广泛的概述。她认为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市场中起到中坚力量的作用,同时也充分肯定了目前中国银行市场化改革所取得的成功。此外,冈崎从对实际GDP的增长、资本流动趋势、日本国债发行余额占GDP比重、家庭金融资产余额等指标分析介绍了日本金融自由化的经验。随后,日本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高桥亘对此研究进行了总结性发言,认为中国的银行体制改革可以吸取日本的相关经验与教训。余永定教授对发言进行了点评,他强调中国银行自由化发展的同时应当注重监管与竞争,以此推动银行业创新的发展。中国应当从日本银行自由化竞争中得到有益启示。

                          

通讯员:张豪  骆时雨  孙月玲

 

 

Copyright© 2022 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厦门大学经济学院N座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lrli@x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