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学术   >   学术动态   >   正文

“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理论研讨会会议报道(二)

作者: 时间:2010-10-31 点击数:

 

1030下午13:30,“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理论研讨会主题发言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音乐厅继续进行。

第二节由南开大学冼国明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华民教授做了“都是一体化惹的祸”的开场主题发言。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增长前景应从内部动力、外部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世界四大经济体的竞争力源泉的比较分析得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结论。华民教授还分析了欧洲实行一体化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对中国的启示,他认为中国应实行不结盟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一凡对华民教授的发言做了评论和补充,他认为中国不应该过多追求人民币国际化,中国货币政策应该主要服务于物价管理和保持经济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王信做了题为“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发展”的报告。他指出近年来“金砖四国”的金融实力得到有效提升,其资本输出有利于缓解发达经济体信贷紧缩,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并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同时王信也指出“金砖四国”国内金融发展滞后,有待改善,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四国之间以及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联系。复旦大学孙立坚教授对此做了点评,他同意“金砖四国”在加强合作之前应强化国内金融发展的观点,并在经历了金融创新滥用和世界经济失衡的教训后,世界各国经济体需要共同合作、稳定“货币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节由浙江大学宋玉华教授主持。上海社科院世经所研究员张幼文就“金融危机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做了主题发言。他指出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变化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了重大提升,但同时也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新的压力。中国应清楚认识自身在国际上的地位,实施合适的发展模式,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从开放战略升级到全球战略。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何帆对此做了点评,他肯定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的观点,并认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欧、中日之间的摩擦会日渐增多,而中美之间虽然存在着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但两国的经济互补性更强。此外,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的成员应积极参与国际体制改革,同时注意中、西部地区的平衡发展。

吉林大学李晓教授做了题为“东亚货币合作为何失败”的主题报告。他指出东亚货币合作失败主要表现在:CMI机制未能发挥预期作用,汇率协调与合作没有突破性进展,主要国家在合作意识和战略上分歧增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东亚经济体仍难以摆脱对美元的依赖,东亚地区整体上不具备推进货币合作的前提条件,且各国战略存在分歧。最后李晓教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目标和解决思路。

北京师范大学李教授对发言做了评论,他认为货币合作的基础是经济合作,从长期来看东亚货币合作不会出现突破性的进展。他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一定要通过东亚货币合作的方式来实现。

 

 

 

 

Copyright© 2022 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厦门大学经济学院N座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lrli@xmu.edu.cn